人类前途之希望,实在乎是。
此后即绝意科举,筑春阳台,静坐其中,专心致志于学问。如李翱主张:我以心通,用禅意释《中庸》。
这义是本于信,以致于信。至王阳明把心 学发挥于极致,而与理学抗衡。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,何九畴再编。朱熹说: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也只是个理,有此理,便有此天地,若无此理,便亦无天地,无人无物。[19]他称文字似糟粕、秕糠,指责时人读书而忘其味,主张随处体认天理。
注释: [1] 林光(1439-1519年),字缉熙,号南川,晚年又号南翁,东莞人。复赴会试中副榜任浙江平湖教谕。父子关系为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纵向延续,儒家家庭伦理规范是父慈子孝。
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:孝者,所以事君也。悌又作弟,《说文?老部》:悌,善兄弟也。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把对孩子品德教育放于首位,把做人作为教育之根本,认为良好的品德是做人、立世的根本,并从洒扫应对入手,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,形成了勉子立德、诫子自立、教子孝亲、训子节俭等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,其目的是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、懂孝道、能自立、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。孝道的起源很早,古代圣王之一大舜就是一位大孝子,后来被作为《二十四孝》之首。
《说文》曰:慈,爱也。当今中国结果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,也出现了类似新加坡的社会问题,更由于中国大陆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年文革,问题更具有特殊性和严峻性,传统大家族没有了,几代同堂的家庭越来越少,核心家庭也非常不稳定,离婚率上升,家庭解体和重组的频率加快,传统的家庭伦理难以维系家庭秩序。
从家教来讲,家庭是由所有成员共同创建、共同担负教育后代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长辈也就是子女后代的第一任管理者和老师。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,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,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,促进家庭和睦,促进亲人相亲相爱,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,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,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夫妇之道要维持长久,一个家庭才能得以维持。但要一直保持恭敬的态度,不忤逆,不惹他们生气,自己也不生他们的气,只为父母过而未改而担忧。
兄弟之间和睦相处,既是血缘亲情的自然结果,又是孝敬父母的必然要求。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又云:夫妇者,何谓也?夫者,扶也,以道扶接也。忠与孝悌相通而功能不同,忠是以孝弟为前提,孝悌以忠为目的。对此,李光耀特别重视这种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延续,他说:我国的家庭结构坚固,具有抚育下一代、继往开来的巨大潜力,家庭把社会价值观念潜移默化,而不是以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。
这道德危机,是因认同危机(identity crisis)所造成的。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由父子、夫妇、兄弟三重伦理关系组成。
一味顺从会陷父母于不义,据理力争又似乎不敬。六帝兴于古,皆由此也。
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这就是说,一个家庭如果仁爱的话,一个国家的人都会有仁爱之心,一家礼让的话,一个也会兴起礼让之风。齐家之道具有社会政治功能,是治理国家,平治天下的基础,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。孔子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。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,是因为有夫妇。尤其是青少年们,受洋化思想的侵蚀更为严重。
但是,要儿女孝敬父母则是逆着人感情的,是比较困难的。所谓家规,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,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,也叫家法。
随着李光耀的去世,李光耀时代已经结束,但其治国理念还在延续,新加坡的为政者深切懂得家的重要性,除了尽全力发展经济与教育之外,对于家的维护与发展从来没有松懈和间断。齐家之道怎么传承?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注意和吸取。
儒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,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,形成了班昭的《女诫》、颜之推的《家训》、司马光的《家范》、朱熹的《朱子家训》、朱伯庐的《治家格言》以及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为代表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模式。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,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,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,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。
在其他一些社会,由于政府为家庭承担更多责任,反而削弱了家庭关系。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由父子、夫妇、兄弟组成,以维护家庭的基本秩序,实现家庭和谐。荀子则明确地规定:请问为人兄?曰:慈爱而见友。作为弟弟,应当敬爱兄长。
善于事奉父母为孝,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,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,是所有教化的出发点,是德之本、仁之实、百善孝为先,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新加坡领导人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渐解体,新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,李光耀很清楚:当前的道德危机,反映了两大经济问题:一是东方优良传统和价值(如四维八德)的失落,使得现代新加坡人成为没有根,也即是没有文化的人。
古代家国一体,在家孝悌,出门入仕,其基本道理是相通的,只要你做到了孝悌,以孝悌的美德与精神运用到政治上去,入仕当官,就能够为治理好国家做出贡献,这不就是参与了政治吗?在这个意义上说,孝悌之道即为政之道。英语又是社会上最通用、最流行的语言,很容易西化。
夫妇的共同生活是组成家庭的基本条件,它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、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淳朴,所以《易传·序卦下》云: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,恒者久也。夫妇感情是特别的一种感情,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到成为一家人,相亲相伴随一生全赖感情和道德维系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云:慈者,笃爱之名。如果我国社会要在不失去它的文化传统、同情心和智慧的情形底下自力更生,我们就必须保存这种珍贵的家庭结构。儒家认为,夫妇关系除了情外还有敬。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、道德品质、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气、风格与风尚。
孔子非常重视孝悌,认为孝悌是做人、做学问的根本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家庭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,通过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齐家之道,促进我们在现代化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传统家庭伦理,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。
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在年届70时写了《戒子益恩书》一文,希望儿子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,他说:咨尔茕茕一夫,曾无同生相依,其勖求君子之道,钻研勿替,敬慎威仪以近有德。家人有严君焉,父母之谓也。
传统家教以家规、家训、家风等形式作为规范,用家庭制度和礼法对儿童进行教育。宋吕本中撰《官箴》说得好: 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